建国前徐向前为聂荣臻副手,建国后局面为何反转?
解放战争阶段,华北军区司令员一职由聂荣臻出任,徐向前担任的是副司令员。但新中国成立后,徐向前超越聂荣臻,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总参谋长,聂荣臻则出任副总参谋长 。
这样的委任实在让人觉得蹊跷,为何长期担任聂荣臻副手的徐向前,会突然间与他有了级别上的对调情况呢?
若要谈及这里面的缘由,那就不能不提及在解放战争初期聂荣臻所指挥的一场战役——大同集宁战役 。
1946年6月16日,鉴于国民党军持续对我解放区发动进攻,我军晋绥和晋察冀军区发起晋北战役以作应对。到七月中旬时,我军成功解放晋北地区,该地区除大同、忻县外均在解放范围之内 。
彼时,大同处于晋绥与晋察冀两大根据地之间,若能攻克大同,便能将这两块根据地连接起来,进而拓展解放区的范围,提升解放区的稳定性,这对后续作战以及根据地建设都极为有利。
与此同时,将大同这一据点拔除,能够让张家口摆脱腹背受敌的不利处境,优化张家口的防御形势,确保解放区交通线以及战略要地的安全。
鉴于此,聂荣臻给中央军委发去电报,提出应当将晋绥和晋察冀两个军区的力量汇聚起来,一举攻克大同。
然而,毛主席在这方面持有不同看法。由于在此之前发动的晋北战役,目标指向的是阎锡山掌控的区域,傅作义置身事外、毫无干涉。但倘若我军对大同展开进攻,傅作义的利益将会受到严重损害。届时,一旦傅作义出兵增援,战斗力相对薄弱的华北部队将很难应对。
面对毛主席心中的担忧,聂荣臻表达了自身看法。他认为傅作义从本质来讲属于军阀,并不具备这般全面的大局意识,不会贸然行动,因此我军完全有能力攻克大同 。
经聂荣臻多次坚定表明决心,毛主席最终在7月25日回电中应允了他的作战请求 。
1946年7月31日,晋察冀、晋绥两个军区总计50个团约15万人在聂荣臻的指挥下,朝着大同发动了进攻 。
战役刚开始的时候,进程就如同聂荣臻预先设想的那般顺利,傅作义面对我军的进攻毫无反应。
截至8月14日,我军已将大同外围的全部据点攻克,歼灭国民党军两千余人,随后展开对大同城的攻打。
然而,攻打大同的作战并非如预想中那般顺利。在大同驻防的敌军并非聂荣臻原本预计的晋军,而是阎锡山于抗日战争结束后收编的日本军队,其战斗力极为强悍 。
我军在缺少重武器装备的状况下,持续发起强攻,直至9月4日才成功攻克大同北关。
然而,恰在这决定成败的紧要关头,蒋介石使出了一个小手段,他将原本隶属第2战区的大同,改划到第12战区管辖。
鉴于傅作义身为第12战区司令长官,断不会对自身地盘被抢占之事坐视不管,旋即迅速集结起第35军的3个师、暂编第3军的2个师以及4个骑兵纵队(师),总计3万余人马,大规模出动。
聂荣臻并非没有考虑到傅作义的支援,他旋即转换思路,对大同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,打算进行打援。
只遗憾,这一回,傅作义显然更胜一筹。他派出的三万大军,压根没去驰援大同,而是径直分三路朝着集宁进发。
傅作义的这一行动让聂荣臻颇感意外,他并未在集宁布置大量兵力,那时城内仅有由游击队改编组建的两个团负责驻防。集宁作为拱卫张家口的关键之地,倘若被敌军攻占,后果将极为严重。
鉴于此,聂荣臻只得下达命令,除杨成武所率部队依旧对大同保持包围态势外,其余部队即刻火速向集宁驰援。
9月10日,傅作义麾下主力董其武率领的部队将集宁团团围住,旋即展开攻城行动。集宁的守城部队尽管在兵力与武器装备方面存在极大劣势,然而他们凭借工事顽强抵御,历经一天一夜的艰苦奋战,成功保住了集宁未被敌军攻克 。
9月11日,我军各路增援部队到达集宁,将董其武所部成功反包围。
在这个时候,倘若我军能够将董其武率领的部队全部歼灭,待那时再挥师回返包围攻打大同,依旧能够大获全胜。
然而,傅作义所率部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有所不同,当他们得知董其武陷入被围困境后,即刻全力展开救援行动。另外两路部队仅花费一天时间便迅速推进至集宁,在此种情形下,我军不得不将防御重点转向后方。
9月12日,董其武率领的部队借助空中飞机的轰炸,在集宁城墙上炸开一个缺口后,冲进了城内。而我军与敌方援军在城外陷入僵持,没能对城内守军实施有效的支援。
战斗持续到9月13日,傅作义又一次向集宁增派兵力,此时董其武已将集宁攻占了一半。照此情形发展下去,不仅集宁难以守住,就连城外的部队也会被敌人的重兵围困。
为了保全华北部队的力量,聂荣臻无奈下达命令,让所有华北部队即刻从集宁撤离。
集宁失陷之后,聂荣臻唯有安排重兵对张家口加以防守,大同已然没有了夺取的机会,所以杨成武率领的部队也在三日之后解除包围。
就这样,此场大同集宁战役,不但未曾达成夺取大同的目的,并且还丧失了集宁,实乃具有耻辱性的败绩。
集宁失陷之后,傅作义顺势向张家口发动进攻。考虑到敌我力量差距明显,毛主席最后指示聂荣臻撤离张家口,华北局势自此步入战略防御时期 。
全面审视整个大同集宁战役,聂荣臻于战略决策方面至少存在三个失误:
首先,对大同展开围攻并非明智之举。大同是一座地势险要、易守难攻的城市,在我军缺少重武器装备的状况下,短时间内想要将其攻克颇具难度,这无疑给了敌人可乘之隙。
其次,对敌军情况的预估不够充分。大同城内驻守的并非战斗力薄弱的晋军,而是战斗力颇强的日军。
第三,临场应变失当。当傅作义所部出动时,聂荣臻没有想到敌人可能会“围魏救赵”,而是一味相信他们会驰援大同,导致我军在原地等待打援,未能及时支援集宁。
也正是由于聂荣臻在这场战役中的失误,这导致他所率领的华北部队后来未能组建成野战军,在各大战役中也仅仅是作为支援部队或者后备部队使用,其战绩相比于其他四大野战军黯淡了不少。
尽管徐向前长期作为聂荣臻的副手,然而在军事指挥方面,他始终令毛主席安心。在临汾战役以及晋中战役里,其卓越的指挥才能都得以充分展现。
所以,在确定总参谋长这一职位人选时,徐向前脱颖而出,最终成为新中国首任解放军总参谋长!
#深度好文计划#
